第一課:夏之絕句教學檔案
一.教學目標
一、了解譬喻與轉化的修辭效果
譬喻、轉化能使文章豐富多采、活潑生動,引領讀者遨遊於廣闊的想像空間,領略文學之美。本文對於蟬聲的描寫,大量使用了這兩種修辭法,正可藉此讓學生深刻了解它。相關教學資料,見本手冊課文與注釋欄的補充解釋、賞析欄的「二、夏之絕句的譬喻和轉化舉例」部分。
二、認識短段的作用
短段是現代散文常見的形式,它在整篇文章中顯得醒目,既可以承、轉,又可以作為小結;文字雖短,作用頗大。本文的短段運用,也是一大特色,講解時不宜忽略。相關教學資料,見本手冊賞析欄的「三、夏之絕句的短段」部分。
三、培養敏銳的感官體驗與美好的生活品味
本文以蟬聲的描寫為主,寫得繽紛多采、情意深刻,並非只是物象摹寫而已。作者說:「我們只是太忙罷了,忙得與美的事物擦身而過都不知不覺。」這的確是現代生活的盲點。因此,教學時除了對文字之妙、摹寫之巧的深度分析外,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也能靜下心來,體味生活周遭種種美好的事物。可配合問題與討論第三題,讓學生自由發言,教師適時加以輔導啟發。
(二)題解
(三)寫作技巧
一、主題核心
本文以描寫夏日蟬鳴作為開場,以「絕句」來比喻擁有眾多聲音的夏天,藉由書寫蟬聲的變化,回憶童年往事與生活的感想,以抒發居住於城市後,因都市的繁忙、急躁與現代化,逐漸與自然隔絕的感觸。本文以比喻為核心,夾雜陳述,使抒情中帶有論述,雖屬抒發情感,卻又能由文中見理。如第十五段中,以「隱士」來比喻「蟬」,接著陳述其之所以令人聯想到隱士之原由,再以此發想來描述聽完蟬聲之後的感觸:「一段蟬唱之後,自己的心靈也跟著透明澄淨起來,有一種『何處惹塵埃』的了悟。」最後歸結到「蟬亦是禪」的結論。藉由這樣的心境轉換,簡媜也再度提醒了身處繁忙都會的現代人「退一步海闊天空」的不變真理。
二、章法特色
1將自身學識融入創作
簡媜身為中文系學生,長久以來在古典詩文的薰陶之下,使得她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以「駢儷文」來形容春天,以「絕句」來形容夏天的比喻。乍聽之下似乎不易理解,然而之後她將做此比喻之連結娓娓道來,又不由得讓人讚嘆其設想之妙。除了「駢儷文」、「絕句」、「邊塞詩」、「平平仄仄」等詩歌術語之外,文中還大量使用「四面楚歌」、「鳴金擊鼓」、「行雲流水」、「何處惹塵埃」等成語或詩句,這種承襲傳統文化情結的語言運用,不僅反映出作者駕馭語言的嫻熟技巧,還使文章顯得典雅、凝鍊、清逸,給人以清新雋永的感覺。
2善用譬喻
本文以駢儷文的繁複華美來比喻春天百花盛開、萬物欣欣向榮的景況,很直覺地就能想到。反而是比喻夏天的「絕句」較不易立刻理解,甚至會產生為何前者以文比喻,後者以詩比喻的疑惑。使得文章本身存有一定的懸疑性,吸引讀者隨著作者的思緒一路邁進。同時在文中,也使用譬喻的方式增添文章的可讀性。如以天方夜譚的故事來比喻捉到蟬的緊張與興奮,以「隱士」、「吟遊詩人」來比喻蟬等,無不令人心有戚戚。
3情境化的聲音描寫
作者擅長將聲音具體化,營造出一情境,令讀者彷彿身歷其境一般:如「突然四面楚歌、鳴金擊鼓一般……我提筆的手勢擱淺在半空中。」「是一扇有樹葉的窗……,風是幕後工作者,負責把它們推向天空;而蟬是啦啦隊,在枝頭努力叫鬧。」以「潑過來」寫風吹的強勁與頑皮,以蟬聲「像一條繩子」「把我的心紮捆得緊緊的」來表達作者惟恐蟬聲得而復失的無比緊張等等,都頗具創意和藝術感染力。
(四)問題引導
一、為什麼作者用「巨製的駢儷文」來形容春天?
答:用駢儷文比喻春天,主要是取其形式上的講究「唯美」;連篇累牘的華麗辭藻就像春天的多彩多姿。用「巨製」形容駢儷文,是相對於絕句的短小而言。
二、為什麼作者用「絕句」來形容夏天?
答:作者在第十三段說「夏乃聲音的季節,有雨打,有雷響、蛙聲、鳥鳴及蟬唱。蟬聲足以代表夏,故夏天像一首絕句」,蟬聲簡短急促,節奏明朗,就像絕句的簡短篇制、音韻和美,因此說「夏天,像一首絕句」。
三、為什麼作者要以「豪情悲壯的故事」、「抒情的邊塞詩」來形容蟬聲?
答:蟬幼年在土中生活數年,而當牠們爬出地面羽化後,壽命通常只有兩三週,只吃些水分樹汁來維持生命,並在盡情唱著嘹亮的生命之歌後,交尾死亡。這樣的生命歷程頗有一種悲壯的生命情調,稱得上「豪情悲壯」,也近似於邊塞詩所歌詠的生命情懷。
四、為什麼作者說:「也太專注於自己,生活的鏡頭只攝取自我喜怒哀樂的大特寫,其他種種,都是一派模糊的背景」?
答:意謂人們都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,以至於忽略了周遭種種值得去關注、去欣賞的事物。
五、作者認為蟬聲也是一種生命之歌,於本文中有哪些透過蟬聲而得到的生命體悟?
答:作者藉由小時候捉蟬的經驗,體會到美好的事物應該使其保存在最自然的狀態中,唯有在最自然的狀態下,美才會持續並值得我們珍惜;「聆聽」也是生活中極重要的一環,然而現代人卻往往因為忙碌或過於專注於自身,而忽略了許多周遭的景象及聲音,此時我們應該試著退一步,好好欣賞這個世界,仔細傾聽屬於自然的聲音,定能從中體會到平常被埋沒的生命真諦。
(五)補充資料
※ 應該找一條清澈潔淨的河水「洗洗我的耳朵」
暗用許由「洗耳」於潁水之濱的典故。許由,上古高士。堯曾經要把天下讓給他,他不願接受,就逃到潁水北岸、箕山之下,以耕種為生。舜又要召他為九州長(相當於宰相),他不想聽到這些會玷汙耳朵的話,就到潁水邊洗耳朵。事見皇甫謐高士傳。這裡是指洗去蟬聲以外的雜音,因為那些雜音對作者造成干擾汙染,使得她聽不見蟬聲。
※ 駢文
駢文是以字句相稱、詞性相類的對仗方式所寫的文章,因為句型多對偶,猶如二馬並馳,所以用「駢」字作為名稱。柳宗元的乞巧文提及「駢四儷六,錦心繡口」一語,有些學者認為是「駢文」一詞最早的出處。
對偶句在秦、漢已偶有之,漢末魏、晉之間乃大為盛行,至南北朝發展到一個高峰。六朝期間,駢偶之文已然成熟。在形式上多以四、六字句為主,但不刻意強調精工的對仗。此時不僅抒情、言志、酬贈之文用駢偶,即使說理、記事之作,亦用對仗。如晉陸機的文賦,利用駢體發表他的文學批評理論,其功力才華,令人驚嘆。至齊、梁之間,聲律之說興起,駢文不僅求字句對仗、辭藻華美,更求音韻之美。駢文發展至此,幾乎完全取代散文,而文章趨向唯美主義,不免多用典故以充實其辭藻。到了唐朝,駢文在對仗的工整和聲韻的鏗鏘上,更加講究。李商隱自定其駢文集叫做樊南四六甲 乙集,於是後來駢文亦稱為「四六文」。四六文對仗之工、聲調之美,至於極致。
駢文的主要特點是: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結構相互對稱,詞語對偶。聲韻上,講求平仄、音律和諧。修辭方面則注重辭藻與用典。
※ 四面楚歌
語出史記項羽本紀:「項王軍壁垓下,兵少食盡,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。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,項王乃大驚曰:『漢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』」此乃劉邦對項羽的心理戰,故意教士兵唱楚歌以動搖楚軍軍心。項羽果然中了計謀,以為楚地全被劉邦占領。後以此典故比喻四面受敵、處境險惡。作者在本文中用來比喻蟬聲四面包圍,讓讀者具體而有力地感受到作者那種意外的感覺。
※ 夏天什麼時候跨了門檻進來,我竟不知道!
第四段這句回扣第三段首句「夏天什麼時候跨了門檻進來我並不知道」。其涵義必須從第三、四、五段綜合來看,依以下層次理解:
1作者不知道夏天早已跨了門檻進來(夏天早已降臨人間)。
2作者經由突然意識到的蟬聲,才發現夏天早已跨了門檻進來。
3作者進一步用窗外像花鳥繡般的樹葉、吹動樹葉的風聲、風中樹葉的晃盪等等,具體的描繪跨了門檻進來的夏天所帶來的訊息,而這些都是因為蟬聲才引起作者的注意。此處用一種意外、驚喜的語氣加以描述,相當生動活潑。
※ 天方夜譚
天方夜譚的成書年代與作者均不詳。內容敘述波斯王因妻子的不忠而懷疑婦女的堅貞,每日選一女子入宮,隔日即殺害。宰相之女薩拉扎特(Shahrazad)不忍有人繼續受害,便自願入宮。她每夜為國王說一段故事,卻保留結局而許諾隔夜再說,得以一再延後死期,終使國王廢掉惡習。故事中又有故事,這是一千零一夜的特色,這些故事內容豐富生動,有童話、寓言、傳奇、冒險故事等,反映中古時代阿拉伯及亞洲諸國的風貌。後有許多音樂、繪畫和文學作品都取材於此書,耳熟能詳的故事有阿拉丁與神燈、航海家辛巴達、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等。
※ 神秀與慧能的詩偈
一、神秀詩偈
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。
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
語譯人身就是一棵能自我覺悟的智慧樹,人心猶如一面晶瑩光亮的明鏡臺。應該時刻不忘勤勞去拂拭,不要讓智慧的身心染上世俗的塵埃。
作者神秀(約西元六○六─七○六年),俗姓李,洛陽尉氏(今河南尉氏)人,生於隋末。少時博覽經史,聰敏多聞。佛教禪宗五祖弘忍首座弟子,禪宗北宗之首,諡大通禪師。
說明神秀在弘忍門下頗受器重,也受到其他和尚的崇敬。所以,弘忍為挑選接班人,要求門人作偈時,眾僧都希望他能呈偈承傳衣缽。但此偈卻被弘忍認為未能見性,只到門外。因為,神秀在偈中說:身是覺悟的根本,心像明鏡一樣,能照萬物。物象來時,鏡不增加,物象去時,鏡不減少。這裡的「身」和「心」,實是互文,意思相同,只是為了符合詩歌的句法而做的安排。後二句講怎樣修行見性。「塵埃」比喻妄念,只有時時熄滅妄念,才能保持自性的清淨,就像拂去鏡子上的塵埃,使其保持明亮一樣。
從禪宗的根本精神來看,神秀的偈語句句有相。「時時勤拂拭」是一種看心的方法,看心便意味著心有所執;「勿使惹塵埃」是一種看淨的方法,看淨便意味著執著於淨相。其實,自性在佛不在多,在眾生不在少,本來平等具足,不因為修行而得,也不因為不修而失。自性本來清淨,不因為修行而有所增加,正如鏡之性本明,不因為有了塵埃就失了明性,也不因為沒有塵埃而增了明性。只不過有了塵埃就看不見明性,有了妄念就看不見自性而已。倘若起心去熄滅妄念,這本身就是一種妄念。所以學佛的人不要起學佛之心,只要不追求、不執著就行。不追求,心就不生;不執著,心就不滅。不生不滅就是真心,就是見性。
雖然弘忍認為神秀此偈未能見性,但推重漸修的功夫,認為通過循序漸進的努力,提倡由勤息煩惱而達到妄盡入覺,也能成佛作祖,卻仍有一定的意義。神秀的修持方法也得到弘忍的推重,並為許多習禪者所信奉,因而開北宗一派,並不是偶然的。
從禪宗的根本精神來看,神秀的偈語句句有相。「時時勤拂拭」是一種看心的方法,看心便意味著心有所執;「勿使惹塵埃」是一種看淨的方法,看淨便意味著執著於淨相。其實,自性在佛不在多,在眾生不在少,本來平等具足,不因為修行而得,也不因為不修而失。自性本來清淨,不因為修行而有所增加,正如鏡之性本明,不因為有了塵埃就失了明性,也不因為沒有塵埃而增了明性。只不過有了塵埃就看不見明性,有了妄念就看不見自性而已。倘若起心去熄滅妄念,這本身就是一種妄念。所以學佛的人不要起學佛之心,只要不追求、不執著就行。不追求,心就不生;不執著,心就不滅。不生不滅就是真心,就是見性。
雖然弘忍認為神秀此偈未能見性,但推重漸修的功夫,認為通過循序漸進的努力,提倡由勤息煩惱而達到妄盡入覺,也能成佛作祖,卻仍有一定的意義。神秀的修持方法也得到弘忍的推重,並為許多習禪者所信奉,因而開北宗一派,並不是偶然的。
二、慧能詩偈
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。
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
語譯人身本非菩提樹,人心也本非明鏡臺。人的身心是五蘊合和的假有,本來無一實體存在,又到哪裡去沾染塵埃呢?
作者慧能(西元六三八─七一三年),一作惠能。唐代僧人,俗姓盧,新州(今廣東新興)人。得五祖弘忍傳授衣缽,繼承東山法門,並開創禪宗南宗一派,為禪宗第六祖,世稱禪宗六祖,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。
說明這首偈是慧能針對神秀那首偈而寫的。當時,慧能才入寺八個多月,整天在後院裡幹著劈柴舂米的雜活。他偶然聽到一個小和尚唱誦神秀此偈,認為尚未見性,但他本人又一字不識,於是口誦一偈,請人寫在牆上。於是得到弘忍賞識,傳得法衣。這首偈的本質是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。菩提樹和明鏡臺都具有空間形象,凡有空間形象者,則必然是相對的,所以不可以用以比喻自性。自性無所謂修,無所謂得,它本身就是一個絕對的境界。光明自性人人都有,只要不汙染,就能自然顯露,所以明心見性不可由修持入,自性本就是「無修無證,無得無失」的。這一境界,要求一悟到底,單刀直入,見性成佛,這就是「頓悟」。弘忍的本意是要考察門人對自性的理解,但神秀似乎更偏重於談悟道的過程,而不像慧能那樣,希望傳達出悟道的境界(儘管語言總是有局限的)。在這個意義上,二人就分出了高下。
——以上二則說明節錄自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詩偈卷書畫卷,上海古籍出版社
(六)文法與修辭
1.短段的作用
夏之絕句使用長短段落穿插的方式行文,其中短段的部分在文章中有其作用:
1強調重點:第7段。
2突出主題:第1、13、19段。
3作為文章不同層次之間的過渡:第4、6、7、12段。
2.段落
段落
|
課本文句
|
作用
|
1
|
春天,像一篇巨製的駢儷文;而夏天,像一首絕句。
|
突出主題。將題目擴大為一句話,總括全文。
|
4
|
夏天什麼時候跨了門檻進來,我竟不知道!
|
過渡。結上啟下,總結第2、3段有關蟬聲的敘述,並引出第5段以下有關「夏天」的蟬聲。
|
6
|
我不禁想起童年,我的小童年。因為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錄音帶,讓我把童年的聲音又一一撿回來。
|
過渡。把敘述的景象由現在引渡到過去(童年)。
|
7
|
首先撿的是蟬聲。
|
強調重點、過渡。承上段「一一撿回來」,將「童年的聲音」明確定位在「蟬聲」,作為第8~12段的冒頭。
|
12
|
捉得住蟬,卻捉不住蟬聲。
|
過渡。呼應第7段「首先撿的是蟬聲」,另一方面也扣住第11段的「鉛筆盒卻從來不會變成『音樂盒』」,暗示小孩子們的鉛筆盒束縛不了蟬的自由自在。
|
13
|
夏乃聲音的季節,有雨打,有雷響、蛙聲、鳥鳴及蟬唱。蟬聲足以代表夏,故夏天像一首絕句。
|
突出主題。呼應首段、再度點題,自此以下便完全進入「夏之絕句」主題的描述。
|
19
|
而每年每年,蟬聲依舊,依舊像一首絕句,平平仄仄平。
|
突出主題。呼應首段、三度點題。以短段結束全文,文章遂如絕句一般戛然而止,亦有無窮韻味。
|
3.譬喻修辭
定義在語文中,以類似的方式比方說明其他事物,即用彼物比喻此物的一種修辭方式。
類別
|
說明
|
舉例
|
分析
|
明喻
|
本體
+ 喻詞 (像、如、似) + 喻體 |
春天,像一篇巨製的駢儷文;而夏天,像一首絕句。(第1段)
|
「春天」是本體,因其色彩繽紛,所以用「駢儷文」當喻體來形容;「夏天」是本體,因其蟬唱的餘味無窮,所以用「絕句」當喻體來形容。
|
突然四面楚歌、鳴金擊鼓一般,所有的蟬都同時叫了起來。(第3段)
|
「所有的蟬都同時叫了起來」是本體,「四面楚歌、鳴金擊鼓」是喻體,「一般」有喻詞的功能。
|
||
於是我的一顆心就毫無準備地散了開來,如奮力躍向天空的浪頭,不小心跌向沙灘。(第3段)
|
「一顆心就毫無準備地散了開來」是本體,用「奮力躍向天空的浪頭,不小心跌向沙灘」來形容。
|
||
隱喻
|
本體
+ 喻詞 (是、即、為) + 喻體 |
風是幕後工作者,負責把它們推向天空;而蟬是啦啦隊,在枝頭努力叫鬧。(第5段)
|
「風」是本體,「幕後工作者」是喻體,來形容風把蟬推向天空;「蟬」是本體,「啦啦隊」是喻體,來形容蟬在枝頭的叫鬧情狀,喻詞為「是」。
|
蟬聲是一陣襲人的浪。(第9段)
|
「蟬聲」是本體,「一陣襲人的浪」是喻體,喻詞為「是」。
|
||
蟬該是有翅族中的隱士吧!(第5段)
|
「蟬」是本體,「有翅族中的隱士」是喻體,喻詞為「是」。
|
||
略喻
|
本體
+ 喻體 (省略喻詞) |
乖乖地把「碗公帽」的鬆緊帶貼在臉沿的一群小男生、小女生。(第9段)
|
「碗公」是本體,「帽」是喻體,喻詞省略。
|
更像一篇錦繡文章被猛然撕裂。(第18段)
|
「錦繡」是本體,「文章」是喻體,喻詞省略。
|
||
借喻
|
喻體
(省略本體、喻詞)
|
那輕紗般的薄翼卻已在小孩們的兩顆太陽中,留下了一季的閃爍。(第9段)
|
1「兩顆太陽」是喻體,借喻明亮熱切、炯炯有神的雙眼。
2「閃爍」是喻體,借喻小孩們難忘的美好回憶。
|
我們兩眼瞪著前面,兩隻手卻在抽屜裡翻玩著「聚寶盒」。(第10段)
|
「聚寶盒」是喻體,借喻鉛筆盒或火柴盒,因為裡面裝的是小朋友心中的小寶貝。
|
4.轉化修辭
定義在敘述人、事、物的時候,轉變其原來的性質,化成另一種本質迥然不同的人、事、物,來加以形容描寫。
類別
|
說明
|
舉例
|
分析
|
擬人
|
把物當作人來描述,使物具有人的動作、行為、思想、情感、聲音、表情。
|
夏天什麼時候跨了門檻進來我並不知道。(第3段)
|
把「夏天」轉化成人,才會「跨了門檻進來」。
|
湖心拋出千萬圈漣漪如千萬條繩子,要逮捕那陣浪。(第9段)
|
把「湖心」轉化成人,才會「拋出」漣漪,「要逮捕」那陣浪。
|
||
是蟬對季節的感觸,是牠們對仲夏有共同的情感,而寫成的一首抒情詩。(第14段)
|
把「蟬」當成人來寫,寫牠們對季節有「感觸」、對仲夏有共同的「情感」,才能「寫成」一首抒情詩。
|
||
世界還是時時在裝扮著自己的。(第17段)
|
把「世界」轉化成人,才會「裝扮著自己」。
|
||
牠們各以最美的音色獻給你,字字都是真心話,句句來自丹田。(第18段)
|
把「蟬」轉化成人,才會「以最美的音色獻給你」,才會有「真心話」、「來自丹田」。
|
||
擬物
|
把人當作物來描述。
|
我提筆的手勢擱淺在半空中。(第3段)
|
把「手勢」比擬成「船」,才會「擱淺」。
|
形象化
|
以具體事物來形容抽象事物。
|
無法評點眼前這看不見、摸不到的一卷聲音。(第3段)
|
「評點」和「一卷」合成一套轉化。把沒有實體的「蟬聲」比擬成具體的「一卷(書)」,所以動詞使用「評點」。
|
讓我把童年的聲音又一一撿回來。(第6段)
|
把沒有實體的「聲音」、「蟬聲」比擬成具體可「撿」之物。
|
||
拍打著你心底沉澱的情緒。(第18段)
|
把沒有實體的「情緒」比擬成具體可「拍打」及「沉澱」之物。
|
※譬喻和轉化的比較
1譬喻重點在「喻」,即拿甲事物來「喻」乙事物,甲、乙二者一主一從;轉化重點在「擬」,即把甲事物「當成」乙事物,甲、乙二者彼此交融、渾然一體。
2譬喻是就兩件不同事物的相似點著眼,是觀念內容的修整;轉化是就兩件不同事物的可變處著筆,是觀念形態的改進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